原標題:去年一度超越蘋果的華為 2018能如愿嗎
2018年能否如愿?
華為與蘋果的銷量之爭就像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GDP競爭,當兩者基數有差距時,增速成為縮減差距的關鍵。也就是說,華為要想在銷量上超過蘋果,就必須保持高速增長。現在的蘋果就像是一個老牌“發達國家”,其“GDP”增速很難跟華為同日而語。
2018年蘋果和華為的增速我們無法預知,只能通過之前的數據來進行分析。
華為2016年出貨量為1.39億部,2017年出貨量為1.53億部,增長了1400萬部,增長率達到10%。蘋果在2016年出現銷量增長難題,出貨量為2.15億部,但2017年有所復蘇,其出貨量達到2.23億部,增長了500萬部,增長率僅為3.7%。
根據IDC數據,蘋果在2017年前三個季度的增長率有攀升的跡象,而華為則剛好相反,但后者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是蘋果羨慕不來的。如果將兩者2017年的增長率硬套到2018年,那么華為2018年的出貨量將達到1.68億,這樣一來,蘋果不需要折算便已經“打敗”華為。簡單來說,華為2018年要在銷量上將蘋果踩在腳下,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。

IDC數據(圖源網)
銷量真那么重要?
華為身上的某些屬性總讓人聯想到家國情懷,“國人沸騰”、“轟動全球”以及“揚眉吐氣”這類略顯浮夸的詞匯屢屢出現在微信文章標題里。一方面,國人對華為手機在全球取得的成績引以為傲;另一方面,華為也背負著國人更多的期待,仿佛它生來就充滿使命感。
再以中美兩國舉例,和早些年單純追求GDP不一樣,國家現在對于GDP質量的重視遠高于數量,一批批污染企業關閉、一座座土丘重新披上綠衣、一項項重大科研成果到來…都有助于中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。

華為Mate 10保時捷版
華為超越蘋果也并不應該只是銷量上的簡單超越,只有持續不斷地投入,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機會。到了哪一天,蘋果下一代產品的重要技術功能需要借鑒華為,甚至向華為索要授權,或許這才是華為真正的勝利。
最后還有一點。雷軍在不同的場合曾多次強調,小米始終追求的目標是: 做感動人心、價格厚道的產品,讓更多人享受科技的樂趣。我想,不管華為最終站得多高,都別忘了消費者才是向上攀登的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