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,消費者更換手機的頻率在不斷加快,據有關最新發布的《舊手機回收價值調研報告》數據顯示,用戶更換手機周期已經從18個月縮短到15個月,有20%用戶一年之內就會換手機。
手機用戶陳女士也想過要不要拿出去賣了,結果一打聽價格低的嚇人,一部才幾十元,哪些老款的非智能機甚至都沒人要。除了賣不了幾個錢外,還有一點讓她不敢輕易拿出去賣,就是隱私泄露的擔憂。“聽說手機上一些已經刪除的照片和聯系人,也有辦法通過軟件恢復,太嚇人了。”
陳女士的經歷并非個案,外地一項調查顯示: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接的1000位消費者中,50%左右的人會將廢舊手機擱置家里,其余的人選擇賣給二手商家、直接丟棄、贈送他人等。
網絡平臺追夢行業“藍海”現有的回收渠道,主要是一些街頭的無證攤販,除了沒有資質讓用戶不敢輕易將手機交給他們外,他們對舊手機的“挑肥揀瘦”,也是阻礙回收的一個原因。
經過調查濟南山大路、舜井街等一些手機回收攤販比較活躍的地方時,一位回收攤主說,回收這一行里最喜歡收的手機是蘋果和三星,其他那些國產機保值太差,不好出手,弄不好就砸在手里了,所以一般都不愿要。
巨大的手機閑置數據和目前極低的回收率,這意味著國內二手手機市場有極大的發展空間。雖然“互聯網+”的興起,一些網絡企業認為這是一片“藍海”,試圖將O2O帶入電子垃圾回收領域。
通過速回收網測試發現,如果以一臺iphone4,無法開機來測算的話,這款手機只能賣出50元。這對市民而言,顯然也缺少吸引力。不過與街頭回購攤販相比,除了隱私保障系數提高外,價格相對來說比較透明。
有了網絡平臺的加入,消費者對于回收價格期待較高,加之回收鏈條等等因素和環保意識都提高了,用戶都越來越信任依賴速回收網上手機回收平臺交易了。